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突破10.72亿人,这一数据来自2025年9月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及多渠道权威统计,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里程碑成果。以下从数据内涵、结构特征、政策驱动及发展挑战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数据核心信息与历史跨越1. 规模与增速:截至2025年8 - 9月,参保人数达10.72亿人,较“十三五”末(2020年)增加7300多万人,5年间年均增长约1460万人。参保率从91%提升至95%以上,意味着扣除3亿未成年人及少量特殊群体后,基本实现适龄人口“应保尽保”。2. 阶段性特征:2025年上半年新增参保452万人,显示制度吸引力持续释放;但3月起出现参保人数短期波动,当月减少18万人,为2013年以来首次连续4个月下降,累计减少464万人,反映劳动力市场流动及参保结构调整的影响。 二、参保结构:职工与居民养老保险的分化趋势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分为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两大板块,2025年数据呈现显著结构性变化:1.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截至8月底参保人数54170万人,前8月净增721万人,3月起参保人数首次超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8月已领先1123万人。这一变化与城镇新增就业形势密切相关——2025年前8月城镇新增就业946万人,就业市场复苏带动职工参保增长。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连续20个月下降,8月底为53047万人,前8月减少783万人。2023年底该群体参保人数为5.45亿人,至2025年8月累计减少1453万人,主要因部分低收入群体转向缴费水平更高、待遇更优的职工养老保险,同时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参保关系转移衔接尚需完善。3. 待遇差距:城镇职工月均养老金约3090元,城乡居民仅217元,前者为后者的14倍,这种差距既是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更高的结果,也反映出两大制度保障层次的差异。 三、政策驱动与制度保障1. 全民参保战略:“十四五”期间通过精准扩面政策,重点覆盖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劳动者等群体,例如针对网约车司机、外卖员等推出职业伤害保障与养老保险衔接机制,2025年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46亿人、3.02亿人,与养老保险形成协同保障网络。2. 基金运营支撑:2023年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6.36万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结存1.45万亿元,充足的基金储备为参保扩面提供底气。同时,基金投资运营渠道持续拓宽,2025年实现稳健增值,进一步增强制度可持续性。3. 贫困群体保障:延续对低收入群体的参保扶持政策,2019年以来累计为贫困群体代缴养老保险费超42亿元,2025年继续通过财政补贴降低城乡居民参保门槛,确保困难群体“不掉队”。 四、挑战与未来方向1. 结构性矛盾:城乡居民参保人数持续下降需警惕制度吸引力不足问题,未来需通过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优化缴费补贴机制缩小待遇差距。2. 人口老龄化压力:参保率已达95%的高位,未来增长空间收窄,需通过延迟退休政策、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如个人养老金制度)缓解基金支付压力。3. 区域与群体差异:部分流动人口参保关系转移接续仍存在障碍,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灵活性有待提升,这些将成为下一阶段政策优化的重点。总体而言,10.72亿人的参保规模不仅体现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普惠性,更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需在结构优化、待遇提升、制度衔接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养老保险体系从“全覆盖”向“高质量”转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