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本田正式宣布终止由通用汽车在美国田纳西州春山装配厂生产的讴歌ZDX电动跨界车,原计划于当月启动的2026款车型生产计划被全面取消。这一决策背后的“市场因素”可从需求格局、竞争环境和盈利压力三个维度解析,同时也折射出本田电动化战略的重大调整。 决策核心动因:多重市场压力的叠加效应需求增速放缓与消费理性回归:当前美国电动汽车市场正告别高速增长期,消费者对电动车的热情趋于理性。本田与通用均明确表示,此次停产是对“电动车需求放缓”的直接响应。尽管讴歌ZDX自2024年5月上市以来累计售出约1.9万辆(截至2025年9月),其中2025年1-8月销量超1.1万辆,甚至通过高额优惠实现阶段性销量突破(如2025年3月销量达1935辆),但这一成绩依赖激进的价格策略维持。据行业数据显示,讴歌针对ZDX推出的补贴最高达3万美元,部分州的租赁方案(24个月租期,月付299美元)使车辆实际成本低于本田CR-V混动版,这种不可持续的销售模式难以支撑长期生产。豪华电动车市场竞争白热化:在特斯拉、宝马、奔驰等品牌的挤压下,讴歌作为豪华电动车领域的后来者,缺乏核心技术壁垒。ZDX与通用旗下凯迪拉克Lyriq共享平台,但后者凭借更强的品牌溢价和技术积累占据优势。此外,美国电动车市场的税收优惠政策变动加剧了不确定性——若特朗普政府推动的“大而美”预算法案取消7500美元联邦税收抵免,讴歌依赖的价格优势将进一步削弱,市场需求可能面临断崖式下滑。合作模式的效率瓶颈:此次停产的ZDX由通用汽车代工生产,而本田自有品牌电动车Prologue仍保留在墨西哥的生产计划。这种“代工+自研”并行的模式暴露出协同效率问题:通用的生产体系与本田的产品规划难以完全匹配,且代工模式下的成本控制和产能调度灵活性不足。随着本田俄亥俄州EV Hub工厂将于2026年投产,自主生产体系的完善使其不再依赖通用的代工产能。 战略调整:从“过渡代工”到“自主核心”本田并未因ZDX停产放缓电动化步伐,反而加速推进自主研发与产能布局。根据官方声明,此次停产是为“更好地使产品组合与长期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具体调整包括三个方向:自主平台车型落地:基于ZDX积累的技术经验,本田计划2026年下半年在俄亥俄州EV Hub工厂推出全电动讴歌RSX,新车将在性能、配置上实现全面升级,标志着讴歌电动车正式转向自主研发生产体系。混动与纯电双线布局:除纯电车型外,本田正在开发讴歌品牌混合动力车型,以覆盖更广泛的消费需求。这一策略既顺应美国市场对混动车型的稳定需求,也降低了单一押注纯电市场的风险。产能重心转移:保留墨西哥工厂生产的Prologue车型,同时将高端电动车产能集中至美国本土的EV Hub,形成“墨西哥走量、美国高端”的产能布局,兼顾成本控制与品牌定位。 行业影响:合资模式退潮与自主化加速信号本田终止讴歌电动车在美代工生产,折射出全球车企电动化战略的重要转向:跨国代工合作降温:早期为快速切入电动车市场,本田、福特等车企纷纷与通用、大众等拥有成熟电动平台的企业合作(如本田与通用共享Ultium平台)。但随着自主技术成熟,代工模式的局限性逐渐凸显,未来车企将更倾向于自主掌控核心产能与技术研发。豪华电动车市场洗牌加剧:讴歌的战略收缩预示着中小豪华品牌在电动车领域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缺乏技术差异化和品牌积淀的品牌,若仅依赖价格战抢占市场,最终将面临盈利困境与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区域化产能布局成新趋势:本田将高端电动车产能转移至美国本土,同时保留墨西哥的走量车型生产,反映出车企对区域市场政策、成本结构的精细化考量。这种“本土化生产+差异化布局”的策略,或将成为跨国车企应对贸易壁垒和市场波动的主流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