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2纳米核心技术外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根据台媒及国际媒体报道,此案涉及台积电研发中心与新竹宝山20厂区的9名工程师,其中3人因涉嫌将400多张2纳米制程整合技术照片外泄给日本企业东京威力科创(TEL)的员工,已被台湾检方羁押禁见。 事件核心细节1. 泄密路径与人员     涉案人员包括3名2纳米试产部门工程师及6名研发支持人员。其中陈姓工程师原为台积电系统整合部门员工,后转任TEL设备工程师,自2023年底起联络台积电内部人员,策划泄露技术并约定报酬。台检方指出,这些员工通过居家办公期间违规连接内网,用手机翻拍机密文件,行动具备高度目的性。2. 技术内容与影响     外泄资料涵盖2纳米制程的工艺设计、设备参数及良率调校关键数据,这些信息对竞争对手缩短研发周期至关重要。日本Rapidus公司(由TEL等8家日企合资成立)于7月18日宣布成功试产2纳米芯片,时间点与泄密事件高度吻合,引发外界对技术来源的质疑。半导体分析师指出,若核心参数被掌握,可能使Rapidus等企业在量产阶段少走弯路,尤其在设备调整环节可直接参考台积电数据。3. 台积电应对措施     台积电通过内部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异常,已解雇涉案员工并启动法律程序,强调对商业秘密泄露“零容忍”。公司正与TEL总部对接,全面清查数据流向及影响范围。台积电预计今年底量产2纳米芯片,苹果、英伟达等大客户订单已排期,技术外泄可能影响其市场地位。 法律与产业层面冲击1. 法律后果     台湾“科学及技术委员会”已将14纳米以下制程纳入核心关键技术清单,窃取此类技术最高可判处12年有期徒刑及1亿元新台币罚金。此案为首宗适用该条款的商业机密案,检方以违反“国安法”为由申请羁押获准。2. 国际竞争格局     全球仅台积电、三星、英特尔及Rapidus四家企业在研发2纳米技术。TEL作为台积电设备供应商,同时是Rapidus股东,其双重角色加剧了利益冲突。Rapidus计划2027年量产2纳米芯片,此次泄密可能改变其技术追赶节奏。3. 政治经济风险     事件正值台美谈判台湾输美产品关税的敏感时期。岛内专家担忧,美国可能借此施压台积电加强技术管控,甚至要求技术转移以扶持英特尔。台积电股价在事件曝光后微跌0.47%,显示市场对长期竞争力的隐忧。 争议与挑战1. 责任认定难题     尽管证据显示数据流向TEL员工,但需证明Rapidus直接使用这些信息才能构成侵权。台积电若提起诉讼,需在技术比对、损害赔偿等方面提供充分证据,此前类似案件(如2015年梁孟松案)显示司法程序可能漫长。2. 供应链信任危机     TEL作为台积电设备供应商,其新竹办公室已被台检调搜查。若合作关系受损,可能影响台积电设备采购及先进制程推进。TEL股价在事件曝光后一度下跌4%,反映市场对其商业信誉的质疑。3. 技术护城河争议     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曾强调,2纳米技术需数万名工程师协作,单一人员泄密难以复制整体制程。但此次事件暴露远程办公环境下的内控漏洞,促使企业重新评估数据安全措施。目前,台检方仍在扩大调查,不排除更多涉案人员被追责。此案不仅是商业机密案件,更折射出台积电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战略地位及技术竞争的残酷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