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新消费龙头显著回撤,新消费股“熄火”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估值泡沫破裂、资金流向改变、市场对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质疑等,具体分析如下:估值泡沫破裂:前期新消费板块受到资本过度追捧,股价大幅上涨,导致估值泡沫严重。例如,六月初泡泡玛特动态市盈率一度高达95倍,老铺黄金也超过89倍,而同期贵州茅台仅20倍,LVMH集团不到18倍。这种高估值缺乏坚实的业绩支撑,当市场情绪发生变化,估值回归成为必然,引发股价大幅回调。资金流向改变:南向资金的大规模撤离是新消费股“熄火”的关键推手之一。4月8日至6月9日,南下资金大量加仓新消费板块,但进入7月后,风向突变,7月2日至7月30日,南向资金在新消费板块净流出41.09亿港元。同时,资金开始向金融、医疗保健等板块转移,导致新消费板块资金流出,股价下跌。解禁潮压力:新消费板块的部分头部企业集中迎来解禁潮,给股价带来了较大压力。6月9日,毛戈平的基石投资者迎来约2611.6万股的解禁,占其总股本的5.33%。6月28日,老铺黄金迎来上市后最大规模的限售股解禁,涉及12名股东合计持有的14264.25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86.44%。解禁后股东的套现需求增加,加剧了市场的抛售压力。市场对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质疑:新消费企业的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受到市场质疑。例如,老铺黄金产品外包生产比例从2021年的36%攀升至2023年的41%,同期研发投入占比却从0.67%降至0.35%,且产品价格随金价频繁波动,其奢侈品定位受到质疑。蜜雪集团则面临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的问题,主要食材的产能利用率整体较低且不断下行,这也让市场对其未来发展前景产生担忧。资本战略转向:在当前资本市场“科技牛”的背景下,硬核科技企业享受着明确的政策红利、资金支持和发展确定性。相比之下,新消费的“成长型价值”本质是模式创新,其天花板高度被认为低于科技股的“爆发性价值”,资本在这一比较效应下重新配置,导致新消费板块的阶段性失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