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无糖食品成为了一种瘦身、控糖的健康之选。然而,无糖食品在带来甜蜜口感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隐忧,具体如下:并非真正无糖:市面上的“无糖食品”通常并非“绝对无糖”,而是“无添加糖”或“糖含量极低”。商品标注的“无糖”,一般是指未添加白砂糖等精制糖,但可能添加了代糖,且食品本身或许还含有其他形式的碳水化合物,这些成分在人体内最终会转化为葡萄糖,产生热量和升血糖效应,因此糖尿病人不能随意食用。代糖存在健康风险: 干扰食欲调节:人工甜味剂可能会干扰大脑对甜味的正常感知,刺激食欲,增加对高糖高热量食物的渴望,从而间接促进肥胖的发生。部分研究提示,代糖可能改变大脑中负责能量平衡和奖励机制的区域,长期摄入高强度甜味可能改变对甜味的感知阈值,增强对甜食的渴望,导致热量摄入超标。 影响血糖调节:有研究提出“胰岛素欺骗”假说,认为甜味本身(即使无热量)可能触发大脑和胰腺的早期反应,促使胰岛素分泌预备应对预期到来的葡萄糖,当葡萄糖未出现时,可能导致血糖波动,长期如此或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 破坏肠道菌群:2014年《自然》期刊的一项研究发现,常用人工甜味剂(糖精、三氯蔗糖、阿斯巴甜)能显著改变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这种改变与葡萄糖耐受不良的发展直接相关,后续人体观察性研究也报告了代糖摄入与肠道菌群改变及代谢异常的关联。 存在致癌争议:2023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阿斯巴甜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2B类),虽联合专家委员会重申其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但关于代糖的致癌风险争论依然存在,值得警惕。可能含有高热量成分:许多无糖食品可能含有大量脂肪、淀粉等其他高热量成分,无糖并不意味着低热量。例如某些无糖巧克力可能含有30%以上的脂肪,无糖饼干则可能使用麦芽糊精等快速升糖的碳水化合物成分,过量食用会导致热量摄入过多,不利于健康。导致营养不均衡:一些无糖食品,特别是加工食品,可能缺乏营养价值,含有大量的卡路里和脂肪,但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等营养成分。如果长期用无糖食品代替有营养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
|
|